胡锐
武汉大学
一、新时代大学继续教育发展布局
(一)总体战略目标
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战略必须充分把握这个大方向,即确立合理、科学、有效的发展目标,才能使高校继续教育不断地稳步前进。具体分析说来,高校继续教育与本地区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因此,高校继续教育战略定位体现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与继续教育办学特色。
高校继续教育实施转型的总体战略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其本校优势、所处的行业,以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综合型、应用型、创造型的复合人才为宗旨,尽可能去充分发挥利用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手段,以提供多种适合成人特色的继续教育形式,从而使教育资源在得到最优配置的同时,使继续教育实现规模经济,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二)发展布局
1、体现特色。研究本校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基本要求。在服务对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与优化。
2、明确目标。着力探索并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下力气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
3、找准结合点。积极探索高校继续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科技等领域需求与合作,寻求继续教育增长点。
(三)发展战略措施
1、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以及管理体制的调整。目前,国家己经在政策层作了调整,引导普通高校的成人188金宝搏beat官网登录 向着非学历继续教育方向发展,随着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建立,国家和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和宣传力度。目前,成人教育变为多头管理,宏观管理职能分散,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协调能力削弱,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政府必须理顺其管理体制,科学划分各管理职能部门职责,有机协调各职能部门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对我国成人教育实施宏观指导和管理。
2、规范市场竟争机制。188金宝搏beat官网登录 不是产业,教育不能市场化,但是我国188金宝搏beat官网登录 体制旨在适应市场经济进行相应的改革。事实上,在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早就引入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几年来,我国社会力量办学有了很大发展,一股强大的市场力最推动着继续教育不断发展。但是,其间也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而这一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市场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不高,招生市场混乱,办学能力不够,培养质最不高,等等,这需要政府强力干预,规范办学行为,进而培育和形成规范的市场竟争机制。
3、引入企业界经营策略。市场化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市场运行机制配教育资源,核算教育成本,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能体现效益的专业和项目上,在招生、课程设置、专业选择等教育服务领域遵循市场规律,引进企业化管理模式,形成办学机构内部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奖勤罚懒,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前提下,根据学校专业和条件优势,加强与社会有关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宽培训项目,重视服务品质、品牌铸造、成果管理、校友关系以及对外公关,通过广泛宣传,主动“推销”,以增强办学机构的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
4、保障措施。建设好两支队伍。一是管理队伍。引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市场开拓意识的年轻职工,建设一支敬业爱岗、勇于奉献,具有市场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管理队伍。二是师资队伍。依托学校学科和专业特色,整合社会多方办学资源,建立健全非学历高端培训师资库,制定相应的评聘激励制度,确保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探索、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继续教育机构进行调整和改革,建立相应的用人机制和工作保障机制、工作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等,不断提升继续教育的办学活力。探索非学历教育高端培训项目负责制下的新的人才聘用制度。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继续教育办学质量监控和管理,在课程设置、教师遴选、办学过程控制以及管理服务保障等方面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加大对继续教育的质量管理和监控力度,促进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二、大学继续教育市场化需要新机制
大学继续教育市场化机制,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教育工作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培训质量效益和成本为核心,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规则和手段来组织各类继续教育工作,以满足社会各类各层次人群对继续教育的要求。建立和运用市场化机制开展继续教育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实现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强化对继续教育办学调控和监督职能加强调控和监督是保障培训市场化机制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
目前,在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市场化机制是大学继续教育市场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市场化机制就是按照市场规律规则,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制约机制等,形成系统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真正具有生机与活力,强劲发展。
(一)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规范大学继续教育办学
大学继续教育几十年探索和实践证明,建立市场化机制己经成为目前拓展继续空间和发展渠道的重要措施。我们必须在市场化机制的建立上下大功夫,实现继续教育发展新的突破。
1、建立市场化的组织结构,夯实基础。我们必须摒弃原有的思维定式,跳出计划经济体制,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全市场化的科学严密的组织结构,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职责机构,为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市场化的信息机制,强抓机遇。信息的现代化管理,是大学继续教育走向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市场信息、需求信息、学员信息、招生信息、管理信息等大量的最新信息收集,能够使继续教育项目策划、学员招生、市场营销、质量监管等等重大决策上,捕捉最新机遇,抓住发展机遇,利用最佳机遇,从而为继续教育实体办学求得发展,做大做强。
3、建立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实现高效。继续教育在市场经营中,从项目开发、推广、营销到教学实施、质量监控等,必须形成环环相扣的适应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做到职责到位,责任到人。从而使办学的管理机制科学化高效运转,保证继续教育办学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4、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增强活力。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大学继续教育从业人员活力必须通过建立市场化的有效激励机制,创造公平、合理、有序的优良工作环境,促使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创造奇迹。
5、建立市场化的监督机制,依法而治。大学继续教育办学依然要接受市场监督、市场制约。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产权结构、实行会计报告制度、办学信息公开制度等,加大监督制约力度。
以建立市场化机制为核心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大学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增强自身活力、强劲发展的根本,为大学继续教育发展带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构建灵活的办学机制,实现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1、加强校企联合,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必须通过人才的竞争而获得发展,而要想形成人才竞争的优势,岗位培养和专业技术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它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培训投入具有高回报率,短期培训能给企业带来长期效益。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能给企业培训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企业又能给高校一定的物质回报。因此,校企联合前景看好。
2、拓展社区教育,推进教育进基层战略。社区作为开展社会性和文化性活动的重要舞台,已越来越受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是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素质的客观要求。社区教育已向满足社区成员多元化终身教育需求方向转变,这也必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中开展各类继续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因此,开拓社区教育市场是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主渠道。
(三)面向市场,建立全新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
实现继续教育的产业化就必须用经营产业的思维来改造、创新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来。
一是建立反应灵敏的市场调节机制。
继续教育产业化的核心就是要让继续教育走进市场,用经营产业的方式来经营继续教育事业。它要求继续教育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一个市场调节机制。这个调节机制要能够根据各种反馈信息,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并根据运行目标的要求,对自身经营活动作出及时的调节,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在继续教育内部建立一个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网络,以信息流为中心带动培训业务流程再造的革命,形成继续教育机构内部与外部相连接的网络结构,实现与受训者的零距离和直接沟通创新投入机制,扩大资金来源。继续教育潜在的市场规模,决定了其在规范运作下有可能实现相当可观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它根本不会缺少资金来源,关键是继续教育及其培训机构自身要改变单一的投入机制,通过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或者上市等市场手段来从资本市场获得投资,扩大资金来源,加快自身的发展壮大。
二是引进竞争与激励机制,优化内部管理。
继续教育机构要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就必须优化内部管理。通过在内部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使自身成为一个充满竞争与活力的健康组织,最大程度调动内部的积极性,强化办学的竟争意识和效率、效益观念,从而确立自身的竟争优势。
(四)构建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提高继续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资源优化配置是大学继续教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要围绕市场化机制的要求,进一步整合学校和社会各类办学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是要优化组织结构,按照市场化机制的要求进行职能调整或重组重构;
二是要改善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紧紧围绕继续教育核心业务来配置师资,实现师资来源渠道多元化;
三是要整合其他各类办学资源,如基础设施设备、网络平台和各类教材等,以适应市场化机制的要求;
四是要善于运用外部资源,善于借助“外脑”,实现与社会优势资源的共享。
作者简介:胡 锐武汉大学教育学者、国学教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