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因债务缠身而选择了以跳楼自杀的方式偿还那些欠条。在利用了数名同学的身份信息,在多个校园金融平台贷款数百万之后,他撒手离去了,却给他的家人和同学们留下了一屁股债。
无需担保、无需信用资质审核、分期还款、无息还款、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和学生证......针对大学生的小额贷款听起来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儿,正中消费需求旺盛的大学生的下怀。然而,一个普通大学生,到底在买些什么,竟然可以负债数百万?这无疑正是当下大学生扭曲物质欲的真实写照。
经济不独立,却有膨胀的物质欲
大学生这类人群一向是社会舆论的焦点,米虫、不学无术、炫耀成性等等都是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人格独立,经济却尚未独立,使得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必须依附于学校和家庭。但是,并不是每个家庭都家财万贯,可以任其挥霍。于是,当大学生踟蹰于一台6000块的IPhone时,可以分期还款的校园小额借贷让他们的眼睛放了光。
于是,从一台IPhone开始,到各种奢侈消费,一步一步走进了这些小额贷款公司设下的圈套,用A还B,用B还C,拆东墙补西墙,几百万就像流水般,最后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可是那些“扔馅饼”的人,又岂是大发慈悲的善主?
所谓的优惠,都是狐狸的陷阱
大学生在人格和思想上的不成熟导致的冲动消费,正好让这些小额贷款公司钻了空子,将他们半推半就地推上了靶场,成了“普惠性金融”的活靶子。根据高顿财经职业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学生往往是网贷平台的惯用伎俩,通常月利率都在0.99%至2.38%之间,很多甚至都远超目前银行信用卡的分期费率。一旦逾期偿还欠款,需要支付的违约金不容小觑。
而即便大学生被视为信用资质的高风险群体,小额贷款公司却依然坚定地要做这笔“看似赔本”的买卖。原因是什么?在申请贷款的时候,必填的一项内容就是父母手机号,仔细想来,答案可见一斑。即便知道大学生可能没有按时还款的能力,但是他们背后的父母和学业正是放贷人“自信的保障”。
这样的“普惠性金融”,这样的“信用之殇”
从事件的结果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消费性贷款向大学生群体蔓延,并不是什么好事情。有人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风生水起,提供小额贷款刺激群体庞大的大学生进行消费正是真正的“普惠性金融”,也有人说,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创业要有资本啊,这种校园贷款正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本金。
出发点看似都是好的,但是在中国的征信系统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的信用无法进行有根据的评估,这些小额贷款只会将那些被诱导和心志不坚定的贷款人拉下负债累累的泥潭,而最终被逼到用生命来偿还的地步。而在美国,同样有这样面向大学生贷款的公司。众所周知,美国大学的学费很贵,大学生通过贷款来缴纳学费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是这些公司对贷款学生是有一定的资质评估的,比如有些公司只对排名较好的高校和专业的学生开放,因为这部分人群的贷款违约率普遍较低,有一定信用的保证。
提倡学生进行消费性贷款本身就是很讽刺的一件事。其本质无非就是越过学生父母,向学生父母放贷,其中的欺骗手段昭然若揭。因此,在互联网金融遍地丛生的今天,大学生除了警惕这些“金钱诱惑”,更重要的还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本文作者花轮丸子头,来源高顿网校ACCA。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gaodunacca),掌握最全面ACCA政策以及学习方法,更有在线小编为你解答各种困惑,会说话的公众号,你见过吗?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